自2011年免费午餐基金成立至今,

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

最初吃上免费午餐的孩子们

如今都还好吗?

摄影记者黄兴能从2011年起至今,一直用镜头记录着免费午餐孩子们的改变,在免费午餐基金四周年时,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2011年,邓飞联合全国百名记者发起“免费午餐”公益项目。我作为那百名记者中的之一,亲历和见证了它的改变。四年,果树成长开花到硕果累累;四年,一个孩子从弱小无助变的身健体壮。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营养曾经是那么的奢侈,长大曾经是那么的遥远。然而“免费午餐”的到来,让这些曾经徘徊在黑漆漆的灶台边、被浓烟熏疼双眼、碗里只有土豆的孩子们有了整洁卫生的学校食堂、吃上了荤素搭配的免费午餐,曾经的那些孩子在悄然中改变。

2015年4月,免费午餐四周年,我回到四年前走过的学校,试图寻找当年镜头中的那些孩子、那些情景。一切都在改变,曾经崎岖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漆黑破墙挂着小铁锅的情景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崭新明亮的食堂。当年在小灶前被浓烟熏得流泪的小女孩现在升入了初中,出落得亭亭玉立,她脸上绽放笑容,充满了自信,明显长高了许多。

免费午餐是什么?免费午餐究竟改变了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缘何在4年间筹款过亿,覆盖全国23个省区,每天为11万多孩子提供午餐,累计供餐3千多万人次。

或许,镜头中,不同时间、同一孩子的变化就是解开所有答案的最好回答。

而在免费午餐六周年时,他又再次回访了那些被免费午餐帮助过的孩子们,拍摄了《六年的故事》宣传片。

《六年的故事》导演:黄兴能

像他所说的,在他的镜头中,不同时间、同一孩子的变化就是解开所有答案的最好回答。

六年的改变 

1.jpg

▲2011年,云南省禄劝县乌东德镇汤德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赵美莹背着生活物品和柴走在上学的山路上。在赵美莹年仅三岁时,他的母亲离家出走,留下身患重病的父亲与她相依为命。

2.jpg

▲现在正在读六年级的赵美莹,父亲在去年过世了,如今的她对于母亲完全没有印象,失去双亲的她目前只能和七八十岁高龄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说,孩子从上一年级就吃上了免费午餐,几乎一周才回家吃几次饭,给家里解决了一半以上的吃饭困难。

3.jpg

▲2011年,傣族留守儿童文娜患先天性内马蹄足,徒步从家里背着柴米油盐抵达学校,需两小时之久,比其他的孩子多出了一倍的时间。

4.jpg

▲现在正在上初三的文娜上已能正常行走,有一年,黄兴能与志愿者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肖秘书长一同探访免费午餐小学时,发现了小文娜的情况,并把她带到了昆明治好了脚上的病。 现在的她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5.jpg

▲同样是留守儿童的龙有芬,她的父母常年在新疆打工。他的父母六七年才回一趟家,有一次父母到学校看她,龙有芬已经不认识父母了。中午她只能在条件简陋的学校厨房里自己生火做饭,总是被浓烟熏得流眼泪。

6.jpg

▲有了免费午餐之后,龙有芬再不必在半天繁重的课业结束后,自己生火做饭。开餐时,当龙有芬用志愿者的手机给远在外面的父母亲打电话说起免费午餐的事时,电话那边她的父亲还有些不相信天下竟还有真正的免费午餐。回访的时候,龙有芬的奶奶还弄不清什么是免费午餐公益,只是不停的说谢谢。

在免费午餐到来之后,

他们都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餐,

不用再背着柴米油盐走在崎岖的上学路上,

不用再在简陋的厨房里被浓烟呛得睁不开眼,

他们都在免费午餐的陪伴下,

长高长大了。

改变的不仅仅只是一碗饭。

7.jpg

8.jpg

▲明亮的食堂取代了浓烟熏染的旧屋

9.jpg

▲在孩子们朝气蓬勃的笑容里,再也不见过往捉襟见肘的辛酸。

终途尚远,欲问此行何愿?

孩子们切肤的改变,就是最好的答案。

特别致谢:《春城晚报》以及视频/图片拍摄者黄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