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季,“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再度发力今天,旧寨小学150个孩子和 “免费午餐”一起开学!欢迎更多爱心企业、市民加入公益行动,一起为山区的孩子们出把力。
2011-09-01 
                                 文/本报记者 翟皓元 实习生 徐赐豪
                                        图/本报记者 郑雄增
  今天是旧寨小学开学的日子,也是“免费午餐”项目在旧寨小学正式启动的日子,学校里的150多个孩子将和“免费午餐”一起开学。
  前往学校的班车上
  售票员和乘客在谈论“免费午餐”
  昨天早上,早报记者从贵阳出发,前往旧寨小学跟老师一起进行开饭前的准备,想要让孩子们能够吃到卫生、可口的饭菜。
  由于路况太差,我们的汽车没法开到学校。到达县城后,一行人只能换乘途经旧寨小学的班车。  虽然已经来过很多次,对糟糕的山路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坑洼崎岖的路面上颠簸了近3个小时后,我们还是有些头晕难受。
  班车上的女售票员突然说了一句:“听说前面的旧寨小学也要开始搞‘免费午餐’了。”有乘客问她,什么是“免费午餐”?售票员向乘客解释:“就是有人捐钱,给学校的娃娃免费吃午饭,有饭有菜,还有一个鸡蛋。”
  我们顿时好奇起来:“大姐,你怎么知道旧寨小学有‘免费午餐’的?”售票员大姐说:“附近的人都晓得,隔壁村的沙坝小学4月份就吃上了,旧寨小学还不是第一个呢。”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很开心,心里也有点小小的自豪。
  为了“免费午餐”
  学校储备了好几吨清水
  最近,黔西县的干旱比较严重,学校用水能保障吗?会不会影响孩子们每天都吃上“免费午餐”?
  对于这个问题,学校老师早就有了准备。为了保证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午餐”,老师们特意向乡政府申请,运送了好几吨清水到学校。
  “送水的车已经在路上了,一会就到。”高校长说。在我们离开学校前,送水车到达了学校。从这一桶桶的清水中,可以看出为了让孩子们吃上午饭,学校老师做了多少努力。“
免费午餐”能够顺利开展,要感谢他们。
  孩子们来到学校
  帮老师一起准备开饭
  昨天下午3点,班车停在旧寨小学门口,我们下车走进学校,看到很多孩子跑来跑去。明天才开学,怎么今天就来了这么多孩子?我们有些奇怪。
  走到刚改建好的厨房门口,我们才发现,不止老师正在为第二天开饭忙碌着,还有不少孩子主动到学校来帮忙。
  “晓得马上就要开饭了,学生高兴得不得了。”高校长笑呵呵地说。
  小姑娘陆德敏是六年级的学生,她一大早就来到学校帮忙。抬水、洗菜、洗饭盒,陆德敏的额头和鼻尖都渗出汗滴。我们问她,为什么要来帮忙啊?小姑娘笑得很羞涩,小声说:“一开学就有午饭吃了,很高兴。”
  3元钱=青椒肉片+土豆丝+豆腐汤+水煮鸡蛋+米饭——管饱
  今天中午12点,旧寨小学的150多个孩子将吃到第一顿“免费午餐”,他们能吃到什么呢?
  “青椒肉片、土豆丝、豆腐汤、水煮鸡蛋,还有米饭管饱。”高校长向我们“透露”了菜谱。
  初步估算一下,让孩子们吃上这样一顿午餐,只需要 3元钱左右。
  等到中午12点,孩子们就能拿着饭盒,去食堂盛满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每天都要忍饥挨饿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我们对孩子的承诺也终于实现了:9月1日,让你们和“免费午餐”一起开学。
  今天,全国32所学校同时开饭
  我们没有忘记山区的孩子,暑期刚过,新学期开始,“免费午餐”回来了!
  作为最早发起媒体之一,今年3月下旬,黔中早报联合凤凰周刊、都市快报率先在贵州启动了“免费午餐助学计划”。
  从4月2日,“免费午餐助学计划”在黔西县沙坝小学正式启动开始,在各媒体、各爱心企业和市民的一起努力下,目前“免费午餐”已经在黔西县沙坝小学、长槽小学和营盘小学等16所贵州山区小学落地,2000多个孩子告别了忍饥挨饿的日子。
  此前,全国范围内已有29所贫困地区的小学实施了“免费午餐”项目,受益的孩子近5000人。
  今天,全国又有32所学校同一天开饭,随着全国各地小学陆续开学,“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再度发力,将有更多山区孩子吃上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
  早报携手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威宁3所小学9月中旬
  启动“免费午餐”
  本报记者 翟皓元
  7月12日,早报记者和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一道考察了贵州威宁县的山区小学,确定9月在威宁新龙小学、新华小学和勺口小学这3所学校启动“免费午餐”。
  昨天,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项目经理李海给我们打来电话:3所学校的“免费午餐”都已经开始筹备,预计9月中旬可以正式开饭。
  其中,新龙小学还有一个特别的情况:四分之一的学生是回族,在饮食上有一些禁忌。为此,我们特意邀请村里的回族老人为午餐把关,确保符合回族学生的饮食习惯。新龙小学的“免费午餐”项目启动之后,将为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免费午餐”提供经验。
  9月中旬,3所学校的“免费午餐”开饭时,早报记者将和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一起前往威宁,与孩子们分享吃上“免费午餐”的喜悦。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牵手“免费午餐” 学校
  每位学生配备10本书籍
  实习生 徐赐豪
  2011年7月13日,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与“免费午餐”项目签订协议:“免费午餐”项目每增加一所“免费午餐”学校,基金会就在“免费午餐”学校的建立一所“香江爱心图书室”。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项目经理方勇介绍,香江爱心图书室将按照“免费午餐”学校的学生人数,以每名学生对应10本书的比例配备书籍。
  三合镇高家小学将在9月下旬启动“免费午餐”,这所学校也将是贵州第一所拥有“香江爱心图书室”的“免费午餐”学校。
  高家小学有近300名学生,基金会前段时间已向学校寄去3000册图书。学校也专门腾出一间教室,等这3000册图书运到学校后,将会第一时间把“香江爱心图书室”建立起来。
  方勇说,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将与“免费午餐”项目共同努力,给山区孩子送去更多更好的图书。
  黔中早报编辑部主任、 “免费午餐”管委会成员、贵州项目负责人@沈雁冰在微博上说,免费午餐送物质食粮,香江社会救助基金送精神食粮,携手共进,能够帮助更多山区孩子。
  浙江绿色共享基金会携手“免费午餐”
  一万名山区学生
  每人半年维生素
  本报记者 彭思洁
  近日,浙江华立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联系早报,打算向已经启动“免费午餐”的山区学校捐赠维生素,暂定资助一万名学生每人半年的维生素用量(6瓶)。
  华立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是华立集团旗下专注于保健食品研发、销售的公司,近年来参与过多项公益活动。
  公司总经理曹斌说:“今年初,我们从微博、报纸、电视上,看到由媒体记者发起的‘免费午餐’报道,决定与‘免费午餐’项目合作启动‘万名儿童营养支持计划’,帮助解决山区孩子的营养问题。”
  曹斌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关心山区孩子。
  “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
  从爱和善良出发,去改变社会
  不做记者,我选择做一个“ 行动者”
  邓飞,33岁,湖南沅江人,《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做了10年调查记者,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调查记者之一。只是现在,我不知这样介绍他,是否仍然合适,因为今年起,他的身份有了些许变化。
  “你觉得怎么说合适?”邓飞说,他自己也讲不清现在到底是什么身份。或许他的朋友,《南方周末》专栏评论员笑蜀对他的定义比较靠谱——“公益事业拓荒者”,公益项目创始人。
  今年大概不是一个“慈善”年。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陷入信任危机,捐款额急降;“中非希望工程”又遭遇“是买卖还是慈善”的口水仗;杨澜、刘永好、陈光标……一个个公众人物先后受到质疑,牵出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今年大概是一个“公益”年。民间公益的红火不同以往,比如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比如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我从不为筹集善款担心,我的工作只是告诉大家,我们将帮助什么人,为什么帮助他们,以及由谁去做、如何去做,请愿意帮忙的人参与,也请他们监督。”信息的透明度越高,进展就越顺利,邓飞说,有时候一个小规模的公益活动,从发起到完成募集都用不了一个小时。“然后我们将善款交给具体的执行人或团体,进行具体操作,并公布每一个进展,接受捐款人和公众的监督。”
  说起正在做的事情,邓飞眉飞色舞,完全不像一个只睡了不到6小时的人。直到我问他,为什么决定不做调查记者,转型做公益?他突然沉默。
  与许多正当年的记者一样,邓飞的大学时代,正是《南方周末》的全盛时期,他曾是《南方周末》的粉丝,受其影响颇深。做调查记者,啃硬骨头,是他的理想,他更一度视之为终身职业,一写十年。 “直到我发现,十年前我报道过的事情,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发生,通过文字去影响读者进而影响社会,不如通过行动去直接谋求改变。”他说,中国不缺少写字的人,而缺少行动者,于是,他选择做一个“行动者”。
  “免费午餐”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
  其实“免费午餐”并不是邓飞的第一个公益项目,第一个是“微博打拐”。这个活动最早从微博上开始,始于一场论战。今年年初,著名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上发起“随手拍解救流浪乞讨儿童”,号召网友用手机拍下有被拐卖嫌疑的街头乞儿,上传到微博上,以利解救。这项活动迅速铺开,引起极大关注。几乎是同时,邓飞亦发起了“微博打拐”,两个行动殊途同归,分兵并进,他以一个调查记者的姿态介入并推动着整个事件的进程。
  因为“微博打拐”的特殊性,其最终被公安部接手,但他却无意中为一个调查记者推开了一扇窗,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在我用微博打拐的时候,极意外的,一个我们找了3年的被拐卖的孩子通过微博找到了。”邓飞说,没有一篇调查报道曾经给过他那一刻的感动。
  那个孩子,彭文乐,邓飞在《国家的孩子》一文中的小男孩。2008年3月25日19时许,一个黑夹克男子趁彭家夫妻不注意,强行抱走3岁多的彭文乐。自此,彭家夫妻走上了寻子路,而邓飞则一直帮助这个家庭找孩子,他相信总有一天能够找到。今年2月8日下午,孩子终于被找到。“我气喘吁吁,瘫坐在地上,发了一条微博:太牛逼了,孩子是我们的!”
  这个一直以舆论监督去推动社会的调查记者,突然发现了“把建设性监督变为建设性建设” 的力量。“从爱和善良出发,陌生人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识,实现改变,我们付出爱和善良,也收获着这些美好的东西,我想这是一种良好的改变社会的方式。”邓飞说,他是“资深调查记者,公益‘菜鸟’”,“微博打拐”让他发现了一条新的路,而“免费午餐”的成功则让他信心满满。“我得到了太多帮助,有来自同行的,也有来自陌生人的。”
  《国家的孩子》最终发表在《凤凰周刊》上,或许以后会成为他书中的某一个章节。是的,他或许不再是调查记者,但并未放弃用文字来记录和表达,以传播那些正面的力量。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获得与之前十年完全不同的满足感
  据报道,国家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启动民族县、贫困县农村免费午餐试点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首批试点省区,宁夏南部山区9县区26万名小学生将在新学期开学时全部吃上免费午餐。
  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项目成为政府与民间协同共治的范例。而在他最新的计划里,下一个公益项目是农村儿童、贫困儿童的大病医疗,已经在进行筹划。
  他踌躇满志:“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但我们还没有照顾好他们,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从我们开始做起,我相信有一天,这个公益项目会像‘免费午餐’一样得到社会的认可,国家的支持。”
  邓飞完成了他的职业转型,从一个资深调查记者,转为笑蜀口中那个“公益事业拓荒者”,成为公益项目创始人。也有人认为,这不只是一次职业转型,更是一次人生转型,邓飞本人其实并不在乎如何被定义,他每天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做着他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从中获得与之前十年完全不同的满足感。
  我离开的时候,邓飞开始与联合国青年主题活动的一位执行人接触,他希望让更多年青人关注公益,不仅是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他希望通过影响年青人进而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 
  他已经不再是一个调查记者,但调查记者的价值观仍在他身上起着作用——为公益谋,为更好的中国,更好的未来,只是换一种方式。
BY 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