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李铁        2012年4月9日至10日,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在北京颁奖。由邓飞等媒体人发起和推动的民间慈善项目“免费午餐”,获得“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就在此前一天,在免费午餐基金周年庆典上,作为免费午餐基金的挂靠方,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布了它的2011年财务报告,向社会公示免费午餐基金自2011年4月到当年年底善款筹集与使用情况。中国福基会表示,这是基金会首次针对下面的项目发布单独的财务审计报告。此外,免费午餐基金的信息披露平台也在基金会中心网同步上线,拥有独立第三方信息披露专题页面。       在短短的274天里,免费午餐基金共募集善款1833万元,覆盖14个省份、129所学校,这个来自民间的慈善项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国慈善年会”官方网站上这样评价免费午餐项目:这种源自草根、蓬勃而起、最终影响国家决策的公益行动,在中国的公益史上尚属首次。无论其成长的速度、规模还是路径,都足以载入中国公益历史。免费午餐成功撬动政府行为,也为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改革样板。       这些年来,要求打破政府慈善垄断,开放民间慈善活动的呼声高涨。时至今日,尽管我们离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不小的距离,以至于像免费午餐这样的民间慈善项目还不允许独立公开募集基金,只能挂靠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门下,但缺少大的政策突破不等于就无所作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免费午餐的发起人和志愿者们,用实践和技术有力推动了中国慈善的改革和进步。       作为一个民间的公募基金,它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民间信誉,这也使得它一开始就必须用细致的技术保持高度的公开和透明,打消人们对贪腐的担忧。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项目很好地借助了互联网等新媒体来推广和公开他们的活动,比如及时地发布信息,让受捐助的学校将每天的菜单、花销等数据连带照片、视频公布到网上,接受捐赠人和网友的监督。       免费午餐一直欢迎舆论的品头论足和监督,直面质疑甚至责难。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质疑也促使他们不断做出改进,使之在技术上不断进步,这是一个良好的互动。与任何公募的慈善项目一样,免费午餐也受到过谣言的侵袭,但由于其阳光公开的运作,谣言很快得到了平息,这与郭美美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免费午餐的阳光化运作影响到了整个中国慈善界,有了这样一个参照系,传统的政府慈善项目必须做出改变。在免费午餐项目实行半年后,国务院做出了一个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将每年拨款160亿,用来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惠及2600万在校生。       民间的免费午餐项目带动了官方更大规模的慈善计划,两者也会有对照与竞争。比如,免费午餐坚持在学校为学生建食堂制作午餐,但政府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中,有的地区采取了向学校提供牛奶加面包的方式,在发生大规模的学生入院事件后,贵州省放弃了牛奶面包的方式。任何技术缺陷都可能带来致命后果,来自民间的慈善竞争已给政府树立了更高的操作标准。免费午餐有透明的运作,政府的午餐计划也必然要接受监督。       民间慈善的活力与高效,在很多领域是官办慈善所不能比拟的,随着民间慈善项目更多的加入,假以时日,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都将更清楚地看到,哪些是适合政府做的,哪些应该开放给民间做。这些竞争和实践,将为下一步的制度改革提供最好的参考和基础。有利于政府回归本分,而不是大包大揽,运动员与裁判员的角色不分。       免费午餐项目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显示了民间慈善蕴藏了巨大的热情和不可低估的参与能力。但慈善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依靠热情和道德感召力是不够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技术,必须依赖专业化的操作,对制度查漏补缺。作为一个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国的慈善业正在经历大转型,将由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动员模式转向现代慈善。这一转型既要打破慈善垄断,也依赖于实践和技术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官办和民办、政府和民间社会,绝非对立状态,而是一个共同探索和进步的过程。放下一些宏大叙事的路线争论,当政府和民间一起在实践中寻求技术和制度进步时,更深刻的变革就会到来。 编辑:放肆小乐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