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网]中国当代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因此部分公民在捐款、捐物上主动意愿不足。此外,公益性慈善组织透明度不强,在慈善款项上无清晰的账务报告,负面新闻不断等因素也抑制了公民的慈善积极性。不过目前这一现状正在改善。 4月8日,在免费午餐基金周年庆典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布基金2011年财务报告。中国福基会表示,这是基金会首次针对下面的项目发布单独的财务审计报告。免费午餐项目发起人邓飞表示,这个报告代表着免费午餐为公益组织和公益领域所做出的探索,免费午餐愿意做先行者,通过公平、透明和接受监督来提升公益事业公信力。(据《新京报》) “公益”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它的实质应该说是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按照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解释,社会分配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竞争为动力的分配,即根据能力大小决定收入多寡;第二层次是以公平为原则的分配,即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第三层次是以道德为动力的分配,即有钱人自愿把钱分给穷人,也就是慈善事业。(厉以宁的此番讲述出自《国际先驱导报》,见2004年3月30日) 但是,不容质疑的是,自愿将钱分给穷人的毕竟是少数,拿出巨额资金来用于慈善事业的有钱人也属凤毛麟角。更多的慈善行为是通过一些组织,如红十字会、免费午餐基金等这样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将公民零散的捐助积少成多用于相关的社会救济。因此,只有这些公益性组织的公开、透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致力于慈善。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并不适用于公益性慈善组织。首先,公益性慈善组织是非人格化的社会主体。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组织的巨额款项都来源于社会公众,因此不适宜暗箱操作。更何况,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起步较为,在经营与管理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慈善机构具有较大的差距。而要填满这一差距鸿沟的第一步责无旁贷的是财务公开。 此外,中国的慈善事业自古就具有在官方主导下进行的传统。譬如,隋唐时期的仓禀制度,两宋时期的福田院和居养院、安济坊和惠民药局、明清时期的养济院和普济堂。当代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字会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官方背景。像免费午餐基金这样最初完全发自民间的数量并不多。 因此,公益性组织财务账目公开的程度不仅体现着公益性事业的公信力,也同时展现着政府的公信力。也只有这样双赢的效果,才能令我国的慈善事业后继有人,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群才能享受到更多的阳光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