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温家宝总理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这段只有几分钟的讲话,13次被教师们热烈的掌声打断。(9月9日新华网)
      总理为贫困地区的孩子营养问题操心,承诺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营养补助,令人感动,这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疾苦、重视基层教育、破解现实难题的责任与良心。
      贫困地区孩子的艰苦生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今年6月,一篇“云南贫困小学走访记”的帖子广泛流传,讲述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汤郎箐小学学生每日以土豆为餐,严重营养不良,学生身体普遍瘦弱。当地教育部门称贫困县学校经费紧张,学生营养欠缺的情况比较普遍,希望爱心帮扶。 (6月23日京华时报)当城市家长担心孩子营养过剩时,贫困孩子却吃不上一顿饱饭,不少学生连牛奶都没见过;学生没有做过体检,个头偏小;一天吃两顿;学校的伙食勉强能填饱肚子,天天吃土豆,油水比较少,经常感到身体没力气……这令人揪心。温总理提出由国家为贫困孩子们提供营养补助,这是一分来自中南海的温暖,更是一分到嘴到肚的实惠,将使多少贫困家庭不再为孩子的吃饭而发愁!
      政府在关注,媒体在呼吁,社会在行动。前不久,贵州、广西、云南等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小餐桌”问题,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多家媒体联合发起的“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正在运行,黔西县花溪镇沙坝小学成为第一个试点学校,成为“免费午餐”的样本。令人欣慰的是,在政府营养补助出台之前,“免费午餐计划”已经走进许多中西部贫困地区,那些没见过牛奶的孩子已吃上有营养的饭菜,脸上也泛出了红晕。的确,贫困学生的营养问题不仅需要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与倾情相助,更需要各级公共财政的迅速倾斜。然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喊了多少年,与简陋破旧的校舍;墙上画鼓的教学以及面黄肌瘦的孩子相比,某些地方政府在形象工程和大楼馆所上的出手依然宽绰;三公支出居高不下;官员吃喝迎来送往……联想到此,不禁又生担忧,中央政府营养补助能否改变学生的薄菜寡汤?
      从中小学生的伙食入手,破解贫困地区的教育困境,仅有中央政府的钱袋子远远不够。应对贫困孩子营养问题需“制度补钙”。要让地方政府摒弃“等、靠、要”的被动姿态,就必须将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使之与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实行无缝焊接,将学生伙食列入政府的教育实施目标,通过信息公开、舆论监督和细化问责,触动官员敏感的神经,从源头上革除教育投入欠账,热衷于政绩工程的积弊,以期逐步缓解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化解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捉襟见肘的现实矛盾,建立全新机制,让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每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教育与均衡发展的机会。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慈善管理制度,重塑政府公信力,吸纳更多社会捐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使贫困地区的民众尽快富起来,下一代的餐桌就能永远丰盛起来。 BY  一叶